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地 址:成都市高新区天晖路360号晶科1号708
电 话: 028-81455645
联系人: 张小姐
译员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成都翻译公司 > 译联翻译 > 译员风采
翻译人物介绍-胡愈之

胡愈之(1896年-1986年),原名学愚,字子如,上虞丰惠镇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具有多方面卓著成就的革命学者。 早年创建世界语学会与沈雁冰等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初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后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运动,为救国会发起人之一。抗战胜利后,在海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建国后,曾任《光明日报》总编辑。曾任新中国首任国家出版总署署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常委。

生平简介

    胡愈之,笔名胡芋之、化鲁、沙平、伏生、说难等,浙江省上虞丰惠镇人。1910年,毕业于县高等小学堂。1911年,以县试第一名考入绍兴府中学堂。1912年,入杭州英语专科学校。1913年,师从绍兴名宿薛朗轩学古文。1914年,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为练习生,工作之余读英语夜校,并自学日语、世界语,开始发表著译文章。翌年起,任《东方杂志》编辑,并发表著评文章。1919年,胡愈之在上海参加声援五四运动的斗争。“五卅”运动中,编辑出版《公理日报》,报道运动的起因与发展过程。“四一二”政变次日,起草对国民党当局的抗议信,邀集郑振择等7人签名在《商报》上发表。后被迫流亡法国,入巴黎大学国际法学院学习。1931年初回国途中访问莫斯科,写了《莫斯科印象记》。   “九一八”事变后与邹韬奋共同主持《生活》周刊,主编《东方杂志》等刊物。  书名:胡愈之

    先后筹办《世界知识》、《妇女生活》等杂志。1936年协助邹韬奋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国际宣传委员会主任,主持出版《团结》、《上海人报》、《集纳》、《译报》等报刊,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组织编译出版了E·斯诺的《西行漫记》,并首次编辑出版了《鲁迅全集》。1938年在武汉主管抗日宣传工作;武汉沦陷后到桂林出版《国民公论》半月刊,组织国际新闻社、文化供应社。1940年赴新加坡帮助陈嘉庚办《南洋商报》,后流亡苏门答腊。抗战胜利后他创办新南洋出版社,在新加坡创办《南侨日报》、《风下》周刊、《新妇女》杂志。

   新中国建立后,曾历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长,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第一届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常务委员会副主席、出版总署署长、《光明日报》总编辑、中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词典计划委员会委员及召集人、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会长、他在语言文字学领域的突出贡献体现在他对文字改革运动和世界语运动的积极倡导与参与上。1986年1月16日,胡愈之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胡愈之一生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学识渊博,是新闻出版界少有的“全才”。毕生廉洁奉公,公德私德皆堪称模范。

 

往事略集

▲建国初期出版界“运筹帷幄的主帅”   胡愈  大道之行:胡愈之传

之一生与新闻出版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自幼就开始办报,18岁编了第一本叫《利息表》的小册子。以后主编过《上虞声》,承包过《东方杂志》,协助创办出版了《生活周刊》、《文学》月刊、《世界知识》、《新生》周刊、《生活日报》、《国民公论》、《南洋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   在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等关键时刻,心怀正义感、爱国情的胡愈之每每挺身而出,撰写檄文,往往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负责组阁的周恩来人尽其才,任命胡愈之担任出版总署署长,他由此成为建国初期中国出版界“运筹帷幄的主帅”。   1938年5月胡愈之与范长江、徐迈进等筹划成立青年记者学会,编成战地新闻,每周一次和国际宣传处一起向外国记者发布,报道中国抗战的情况。同时,组织国际新闻社,发行中英文新闻稿,对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进行宣传。   1939年后胡愈之又先后在桂林、香港、新加坡等地从事抗战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胡愈之——中外名记者丛书

在桂林,他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积极做李宗仁、白崇禧的上层统一战线工作,与在桂林的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和文化人如李达、李四光、柳亚子、欧阳予倩、梁漱溟等建立了联系,创办了《国民公论》等刊物,积极开展抗战宣传活动。   在新加坡,他以《南洋商报》为阵地,以无党派人士的面目出现,按中共中央的指示,开辟海外宣传阵地。他不摆“左”的面孔,不唱八股调,而是强调不分党派、不分帮派、不分老幼、不分贫富、不分智愚,以大局为重,以团结为重,使《南洋商报》成为团结华侨一致抗日救亡,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有力舆论工具。胡愈之同志到新加坡还不过几天,国内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他《南洋商报》刊登了《西行漫记》作者斯诺的关于皖南事变的访问记,接着又发表了斯特朗的谈话,并于同日登出了胡愈之写的《团结则存,分裂必亡》的社论。这是一篇拨云见日,使读者感到《南洋商报》焕然一新的文章。文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内战的可耻阴谋,把“千古奇冤”准确地做了报道,同时还指出:“我海外侨胞,其中最大多数,一向是无党无派的,我们心中只有国家民族,我们决不存党派偏私之见。现值大敌当前,失地未复,我们所要求的抗战建国,是民主团结,我们所反对的是和平妥协,是内战分裂。”社论的这种主张深得侨胞的同情与支持。他在论保卫南洋的社论中提出的“援助中国抗战,加强英美合作,厉行对日禁运,实行远东民主”,被称为四件法宝而轰动一时,深得侨胞的赞赏。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胡愈之又邀集一些文化界朋友成立星洲(新加坡的简称)华侨文化界战时工作团,训练一批青年干部去担任民众武装的政训工作;组织文艺宣传队,到群众中去进行抗日宣传。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胡愈之又克服重重困难,在新加坡创办了《风下》周刊和《南侨日报》。在胡愈之的主持下,《风下》周刊紧扣时代脉搏,始终站在反内战、反专制独裁斗争的前哨,被读者誉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而《南侨日报》则关注侨民的利益,反映侨民的心声,旗帜鲜明地支持祖国的人民解放战争,被称为爱国华侨的一面旗帜。   1948年8月,在国共两党即将展开生死大决战的紧要关头,胡愈之夫妇通过中共的秘密交通线,扮作侨商夫妇,辗转历险,终于到达华北解放区,在周恩来的指导下积极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他整天忙于听取民主党派代表人物的意见和建议,忙于协助起草各种有关文件。

成都翻译公司 专业翻译 沟通你我 专业成都翻译公司 联系人:张小姐 电话:028-81455645

CopyRight@ 成都译联翻译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12—2022 蜀ICP备12004235号 网站设计制作成都创新互联